English

生活是持续发展的动力

1998-05-27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年长者或许会记忆犹新,30多年前,中国曾出现过一句十分流行的口号,叫做“先生产,后生活”。在那个特定的年代,对那个特定的事业,这一口号曾起过一些良好的作用。至今仍不排斥如有类似地情况再现,也有重复使用这一口号的价值。可是,从宏观上说,这一口号是没有普遍意义的。

众所周知,一些关系人们日常生活的轻工业品,往往都是先生产后消费的。然而,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来讲,生产与生活是相辅相成、相得益彰的。例如,工厂一旦不生产葡萄酒,市场上便不会有葡萄酒的供应,人们到哪里去喝葡萄酒?这是问题的一面。问题的另一面,或者说是更重要的一面,一旦没有人要喝葡萄酒,你怎么能去组织生产葡萄酒?即使生产出了一瓶瓶葡萄酒,它与水又有什么两样?因此,对于没有使用价值的产品,人们就得考虑其价值会何在。

就生产与生活这一对范畴来看,生活是目的。目的与手段相比,目的永远是第一位的。矢志不渝地为达到目的而奋斗,从来都是第一原动力。大量的事实证明,当某个年份的社会购买力增强时,这个年份的经济就上升;反之,如果某个年份的购买力下降,生活水平也会随之下降,那么,这个年份的经济水平就一定上不去。因此,不顾人们生活的需要而盲目地进行生产,其结果必然会带来生产过剩,反过来又会引发生产萎缩。

为了维护发展的持续性,我们必须将眼睛瞄准生活。

———我们的生产一定要瞄准人民群众的生活志愿。人民群众在生活上追求什么,我们就应去组织生产什么。对人民群众的需求,一定要进行系统的、周密的调查,做出科学的并有前瞻性的预测,才能制定出适应人民群众需求、适应社会发展的生产计划。此时,生产和经济才会持续地增长。

———我们的生产一定要瞄准人民群众的生活结构。生活结构既有相对的稳定性,又有不断的变动性。生活结构的变化是一件大事,当人们生活中的衣、食、住、行、用发生变化,文化、娱乐、旅游排列顺序出现变更时,就要求经济结构能作相应的调整。生产安排和国民经济中的第一产业、第二产业、第三产业的比例,也都要求与生活结构的变化相适应。一旦适应了、协调了,经济就会持续增长。

———我们的生产一定要瞄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。人们的生活质量是与生活水平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概念。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,不等于生活水平的提高;生活水平提高了,也不等于生活质量的提高。纵观世界上几个经济实力强的国家,从来没有在生活质量上名列前茅的。这是历史的讽刺,也是生活质量威力之所在。人们的生活志愿要靠生活质量来引导;生产结构要靠生活质量来主宰。即使花钱多,生活质量也未必高。因此,只有对提高生活质量有推动的生产,才能持续发展下去。不然,就是帮倒忙,就是南辕北辙。

所以,倾注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去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,然后用余下百分之十的精力投于生产,这样,生产才可能是持续发展的生产。在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之后,多关注社会发展,就是促进经济、社会同步前进,全面发展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